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意義
近20年來,我國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這不僅是因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能夠提高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更為重要的是,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一定程度上還展示了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所列類型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具有重要意義的遺產類型也需要我們的關注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創造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的生產體系。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的保護,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得到認可與廣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經有11個國家的19個傳統農業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農業文化遺產主要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農業,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為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保留了杰出的農業景觀,維持了可恢復的生態系統,傳承了具有重要價值的傳統知識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同時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首先,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農業文化和知識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和系統,是一類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體現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特點。其次,農業文化遺產“不是關于過去的遺產,而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所包含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農業知識、技術和農業景觀一旦消失,其獨特的、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和文化效益也將隨之永遠消失。第三,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強調農業生態系統適應極端條件的可持續性,多功能服務維持社區居民生計安全的可持續性,傳統文化維持社區和諧發展的可持續性。
我國自古就有保護自然的優良傳統,并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積累了樸素而豐富的經驗。幾千年以來,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性觀念、“天人合一”學說、“相生相克”學說等在傳統農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和應用,并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國際可持續農業運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歷史,加上不同地區自然與人文的巨大差異,形成的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像已經被列為GIAHS保護試點的稻魚共生系統、稻作梯田系統、稻作文化系統、稻魚鴨系統、古茶園與茶文化、旱作農業系統,以及坎兒井、砂石田、間作套種、淤地壩、桑基魚塘、農林復合系統等,都是極具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
顯然,農業文化遺產不僅體現在所蘊含的思想與理念上,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傳統農業不僅可以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借鑒,而且對于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村生態環境、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民族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些地方的實踐更是表明:如果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合理的利用,那些保持著傳統農業特征的地方,不僅能夠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也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傳統農業的價值,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