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播前準備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小麥能否豐產,播前準備至關重要。從品種選擇、土壤管理和肥料的施用、播種期的早晚、播種量和播種方式的制定等等,都會對小麥的密度、長勢乃至于病蟲害的發生等都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另外,播前種子處理對于多種病蟲害有事半功倍的防控效果。
首先,品種選擇不但關乎著產量的高低,對多種病蟲害的發生也影響巨大。比如,我國多年以來之所以條銹病沒有大流行,就是因為目前生產上使用的品種在選育過程中都對條銹病有抗病能力的強迫性要求。但小麥條銹病病原菌高度專性寄生,其適應能力和變異性非常強,不同區域的小麥條銹病病菌往往會因為環境及小麥品種的抗病能力等進一步分化成生理小種,也就是說,小麥條銹病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會隨著小麥品種的更換也很快發生變化。所以,對條銹病來說,品種的選擇和更換非常重要。反過來,2012年小麥赤霉病在北方麥區的大流行,北方種植的小麥品種普遍對赤霉病抗性差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許多人一直認為,高產量才是好的小麥品種。但現實是,高產品種往往不穩產。好多所謂高產品種,在某地表現好,一旦擴大種植范圍,各種問題就會表露出來,或者是去年風調雨順,產量不錯,一旦天氣出現干旱或低溫等變化,廬山真面目也就顯現了出來。所以,只有高產穩產才算是好品種。這是從大方面說,其實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比如適播期和成熟期是否和當地大多數品種相當?種植密度多大合適?等等。
到底什么樣的小麥品種最好?答案很簡單:在當地種植乃至更大范圍兩年左右,實際表現穩定抗寒抗旱抗倒伏耐當地經常出現的病蟲害,便于管理,產量突出、品質好。
在確定了品種之后接下來就是看看種子質量了。眾所周知,小麥種子的質量有純度、凈度、水分、發芽率、發芽勢等具體指標考核,說白了,合格的種子就是小麥生長期間田間表現符合品種自身特性、種子整齊度好含雜質少、發芽快且好。所有這些,在播種之前一定要有所了解,心中有數。
播種時間和播種量的多少,直接關系著出苗以后的基本苗數、單株分蘗數和拔節以后的有效穗數,也會間接影響到穗粒數和粒重。當然,因為密度及其長勢不一樣,也會影響到一些病蟲草害的發生。比如,田間植株密度太大有利于紋枯病和蚜蟲的發生,反之,密度太小除了影響產量以外,雜草密度會隨之增加、春季時紅蜘蛛也會為害加重。播種量的確定,和品種自身的分蘗力、冬性、株型等有關,也和播種的早晚、土壤肥水管理水平、播種機械性能等有關。尤其是高產田選種高分蘗的小麥品種時,一定要控制好播期和播量。如果是冬性品種,播種時間要求較嚴格,播量也不要太小。在黃淮海麥區,之前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當時。實際上就是針對冬性較強的品種;而半冬性品種通過春化作用的溫度較高,播種太早很容易出現幼苗旺長,播種量則要適當少一些。在河北省中南部,秋分至寒露期間即10月10日前后,播種比較合適。每畝地播種量掌握在20斤左右,早減晚增。高分蘗品種高肥水田適當降低播量、隨著分蘗力和土壤肥水條件的下降適當提高播量。
施什么肥施多少,也是小麥生產中最應該考慮的技術性問題。很多人都很關注測土施肥。認為測土施肥是最科學的施肥方案,只要把取自田間的土樣用儀器檢測出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數值就可以確定出合適的施肥方案。其實,沒有這么簡單。測土施肥是由多項工作組成的一整套技術決策過程。首先要根據當地多年生產實踐經驗和系統性的施肥試驗論證,再加上對土壤及作物不同生長時期植株的營養水平等要素的檢測,做出一個施肥模型,最終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出完整的施肥方案。這個方案也不是持續不變的,也要隨著耕種水平、氣候變化、土壤性狀等因素的變化而隨時調整。這也是雖然目前每一個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都已經配置了土壤化驗儀器設備,但其實際利用率卻很低的原因之一。恐怕很多人至今還不知道當地農業系統有這種儀器設備的配置。
對于種地大戶,最好主動和當地農業局聯系,主動要求和配合他們做好測土施肥工作。但對于傳統種植戶,目前恐怕還是要靠一些經驗和技術資料來確定施肥方案了。
施肥方案的確定,也要考慮土壤肥水水平、管理條件、耕作習慣等。一般的,小麥的生長期比較長,尤其是對于小麥玉米連續種植耕作模式下的小麥田,考慮到小麥收割以后貼茬播種的玉米能從秋季施用的底肥中吸收到部分營養。所以,底肥的使用比例要高一些。原則上,所有的磷肥和鉀肥、一半的氮肥要做底肥使用。目前,大多數麥田磷素和氮素供應量較高,鉀素略低,微量元素更少。因此,應本著穩氮減磷補鉀和適當補充鋅硼等微量元素為原則平衡施肥。具體講,每畝地底肥施用50~100斤45%中氮高磷中鉀復合肥,適量的鋅硼微肥,最好配合適量的秸稈腐爛生物菌肥。
文/趙占周